Latest Entries »

爱是amo

火车上,熄灯了,睡不着觉。我拿了本书到车厢连接处去看,结果那儿蹲了两个三十岁左右青年男女在聊天,看表情还聊得挺热烈,手舞足蹈的。我就到另外一边看书去了。

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我过去看,还在那。我才反应过来,他们是聋哑人。

我继续看书,第三次过去的时候,他们已经走了。我拍下了他们用玻璃、蒸汽和手指留下的作品。

100000000

艾未未用陶瓷做了一亿颗葵花籽在伦敦展览,看了图片,比较有冲击力。

我也想过,艾未未这次又要说什么。看了几次,也没搞懂。

他要说的可能很多,一天我脑壳一闪,他想表达的也许有这么一条:我们中国人就像这种子,看起来一样,又不太一样。

大头

我对自己的认识是不能算巨丑,只是会吓到小朋友,但还没有到让别人觉得盯着我看是对我不礼貌的地步。

这就是二十二岁半里提到的一篇东西。

我二十一岁半的生日快到了,我想要收到大家的礼物。请推荐给我一本你觉得不错的书,能有大致介绍更好,如果书名或者介绍打动我我就想办法搞来看。当然,如果为了督促我多读书,也可以将推荐的书送一本给我(新旧不限,如果是你手中看过的书最好。节约纸张,让同一棵树去启发更多的人。)谢谢大家陪伴我成长。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过生日。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历史原因,从小到大,每一年的生日不管是怎么个过法,我都过得并不开心,挨批评,有烦事等等都有可能。第二个是现实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长大了,变得越来越讲礼节。我听过不少同学朋友说起,又有XX或者XXX生日了,到底送什么礼物那?脑壳都抠爆了……偶有听到有“这个月有好多过生日的,要‘大放血’,得节约开支”的说法。同时又发现在过生日同学的日常生活中鲜有看到生日礼物的身影,倒是在柜角箱底倒是放了不少。我询问过,得到的回答大抵相同,无外乎生活用品暂时用不上,装饰摆设现在没地方放。

我就纳闷了,送礼物的人费尽心力,省吃俭用节约钱财挑选购买或者自己制作的礼物,不可谓不好与不贵;过生日的人收到的礼物,定是来自朋友伙伴,少有来自敌人仇家,感情不可谓不亲与不近。但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这么深的友谊,礼物却没有让双方满意,反倒成了互相的累赘那?可能就是不合适吧。这个年代,真正能起到重要关键甚至救急作用的礼物少了,更多只是传递一种感情。如果感情在那儿的话,礼物就不用送了。

我就有这么俗,真是俗不可耐。精神层面的东西管得少,更多还是考虑物质的。实用主义,实用至上。只有一次,高中时候生日,大姐做了一张贺卡送给我。不知道用什么的包装壳、报纸杂志上的图片、哪儿找的小花还有胶带粘出来的,乍一看有点安迪沃霍尔的味道。很是喜欢。虽然现在也是在我的抽屉里压着,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又不占地方,时不时还能想起来,多好。

我有一次想给大家提出来,要送礼物的同学一人几元人民币,给我买一双我看上的鞋子。这样不费脑筋、经济方便、实用性强,是最好的了。后来一想,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接受,或者觉得你这个家伙真是讨厌。还是算了,这样做是有风险的。

前段时间“有社会责任感”的杨建超送给我一本书,有他题字的《民主的细节》。我认为从知识获取量这个角度来说,专业书籍的新内容并不比启蒙读物来得多。《民主的细节》对我来说是启蒙读物,从中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而且感到很有道理。但是修缮房屋不见得比盖新楼容易,我要想调整固有的思想模式是需要时间和毅力的。我就像在接受性教育一样,现在是用看AV时那种警惕、批判却无限向往、欲罢不能的态度在看这本书,来学习民主的知识。希望超超慢慢帮我加重口味,从骑兵到步兵,从松岛枫过度到姬岛琉璃香。也希望走在前面的超超不要停留在我这样只会看别人作品的层次,我想看到超超成为民主化过程中一个拥有自我创作能力的陈冠希。

扯远了,只是想说超超开启了我第二波读书的渴望(上一次是初一了)。后来又得到了一本至圣先师、自贡乃至四川的奇才李宗吾教主的书,他的学说很黄很暴力同时也很好很强大,具体是什么不便说,有兴趣的同学请宗吾一下。那是本天下奇书,有资质的人看了或许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但没潜质又有抱负的看了,就怕惹出事端。我自知各方面天资愚钝,但是又想看,因此只能将学术作品当做故事会来看了,所以李教主成了我如厕时最好的伴侣。有了李教主,通泰肠路与思路。真的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傻逼不恐怖,就怕傻逼有抱负。我有自信比SB好点,但也好不了多少。也只能批判着看,简单地看。有资质的人看了轻轻颔首、若有所思,我看了就哈哈大笑,因为实在是写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本书适合我们寝室的李泽民看,用蔡振宇老师的话说,毛哥看了的话,“建国一百周年大庆的时候就该他站在天安门上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了”。我一直在推广我的观点,就是“中国的柳传志,世界的李泽民”。毛哥是有资质有抱负的,我没资质曾经有抱负,后来觉得这是个很危险的事情,也就慢慢没了抱负。开茶馆儿,卖饼饼儿,成了我的追求。但是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思考方法思维模式,对读书不多的我来说,倒是很有帮助。今后在看书的时候,就能多几个点去思考书中内容了。

前面说到对生日礼物提要求送我鞋子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但是如果是提出要求送我好书的书目就好多了吧。孔乙己老师在鲁迅先生笔下说过“偷书不叫偷,叫窃”,那我求书也不是乞讨施舍,是请书。

我说我不过生日,那就不过吧。整数生日不过了,半岁的生日还是可以记录一下成长的。请大家把书名或简介留言在下面,有愿意送我书的同学,请一定在题字之后送给我。谢谢大家了。

我要读书。

大师兄,二师兄的肉现在涨得比师傅还贵……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写了这样一篇东西,大意是我为什么不过生日但是又想过半岁生日希望大家给我送点礼物,我要读书。

从小老爹就教育我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且告诉我颜如玉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我听了至少有一百遍,平均到我已经经过的二十年,也差不多两个半月就能听到他说一次。后来我知道有颜如玉的书是《金瓶梅》,有黄金的书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精装版。大概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金瓶梅》,大概在高中的时候粗读过部分章节。我第一次知道金瓶梅是在一个朋友的百科全书上,类似世界之最啊十万个为什么这一类的书,上面介绍了《金瓶梅》是如何腐朽又如何不朽。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到现在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就是我们的唐之金老师。有一次他开展了一个语文知识竞赛的活动,全班同学分三个部分,命题裁判组和甲队、乙队。其中有一道抢答题是这样的,“《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一出来,我们的之金哥哥眉头一皱,然后舒展开。然后同学们交头接耳,《金瓶梅》是啥子哦?听都没有听到过……你们哪个晓得?说实话这题是比较偏的,可我偏偏又知道答案,这对一个初中小男生来说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我啪,抢答,然后站起来大声说出“兰陵笑笑生!”真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答案当然是正确的,男女同学的“哇~”让我很有满足感,我也总感觉之金哥哥看着我微微颔首,帮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

我知道自己没什么文化,经常笑自己就是吃了书读少了的亏,我总觉得自己这样说比别人说出来要好过一些。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阅读习惯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同时遗憾地发现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身边有不少除了课本没有摸过其他书,连看小说也是到网上看连载的同学。我想多读一点书,因此主动地需要作出一些努力。

一个就是和爱读书的朋友们多交流。比如一直以精神领袖的姿态存在的小鑫鑫,我认为他能一直在大家心目中是这个地位是因为他优秀得刚刚好,不至于让我们产生距离感。他也有自己的毛病,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讨论、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这让他的大哥形象更为丰满,让所有他的拥趸感觉除了不能像他一样帅气之外可以拥有他做到的一切。比如雷文化和芮姐,这两位虽然优秀得有了一定的距离感但仍然不影响我和她们之间的交流。有社会责任感的杨建超老师走了之后,只能在盖盖儿的群邮件里偶尔收到一些感兴趣的内容。从朋友们那里获得阅读信息,交流阅读感受,是比较适合入门级的刺激模式了。

还有就是我写这么一个东西来请大家推荐我一些书看,方式也跟去年一样。推荐给我一本你觉得不错的书,能有大致介绍更好,如果书名或者介绍打动我我就想办法搞来看。当然,如果为了督促我多读书,也可以将推荐的书送一本给我(新旧不限,如果是你手中看过的书最好。节约纸张,让同一棵树去启发更多的人。)谢谢大家陪伴我成长。

趁着这个机会,我也把这一年的读书情况做个小总结,用来作为自我监督的机制之一。宋老板给我说过一句话,知识暴发户比文盲更可怕。这本是教育我不要贪急贪多,不可自满自大的一句话,却成为了我看书缓慢,溜边偷懒的借口。写到这里,电话响起,一看竟是宋老板来电,一惊,果然心念一闪,震动十方。这是我比较相信的一个道理,所谓你有一个想法,全世界都会帮你。小鑫鑫连外出采风的时候都在考察狗场鱼塘,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专注。电话接起来,原来是宋老板约饭局,又有得干了。

我看书奇慢,高中时候流行一本姜戎写的《狼图腾》,一个同学两天就看完了,我硬生生看了半个学期。并且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的书不会只看一遍,两遍三遍正常,一些十年前就看的书已经翻了四五遍了。

一本能影响一生的书只能影响不看书的人,因为一个人思想架构的形成肯定是看了很多本书之后的结果。同样是一千本书,我看了成了我这样的人,他看了成了他那样的人,是因为我们都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部分。如果你我他都只看了一本书,我们就都成了毛主席那样的人,就成了文化大革命了。我虽然已经过了那样因为一本书而热血沸腾的阶段,但仍然还处在两三本书就能给我补充不少营养的初级阶段。那些跑在我前面的朋友们回头给我一本书,总能让我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我的眼界就有这么窄,但我又想提高,我欠缺的这么多,但我真的没有那个毅力变得多么强大。我只希望明天的自己能比今天的自己好一点就行了,不要绝对的优秀,只想拥有连绵不绝的自我满足。

这一年下来看的书大概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朋友们推荐或相送的,一部分是近期比较流行的,一部分是以前看过又翻出来看的。下面我就开始总结一下读书情况,文献检索的知识学得不好,分类一塌糊涂,介绍的顺序是我想起来哪个就是哪个,与时间前后喜欢程度价钱高低内容好坏一点关系也没有。

《曾仕强说胡雪岩》,曾仕强。这本书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沈概送给我的,我印象很深刻他说三个月之后要来做回访,检查我的阅读情况。一年过去了,他也没有再问过我,我就自觉汇报一下。整本书里都在讲胡雪岩的成功之路,并且一一做了分析。开始的时候我还在记,后来我发现任何一个环节要是出错的话,胡雪岩就成不了胡雪岩了。正所谓方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能成就一番大事绝对是努力、性格和运气的全方位爆发,我骨子里比较小农意识,没有成大事者的胸怀和气魄。拿我看到的一个八卦来说,“胡雪岩极爱女色,老婆多得数不过来,玩法花样迭出。挑出36个媳妇分穿蓝红两色衣服,上面写着车马炮字样站在平地,他和大老婆在台上指挥下棋。”这是行为艺术,不会玩。我也不努力,除了运气比较好之外就没什么好的地方了……我说的运气好不是天上掉过多大的烧饼,只是没出过大乱子。前两天还在跟妈妈聊,我说我心态超好,遇到什么倒霉事了,我都要感谢老天爷用这么个小事挡了我多少大灾大难啊。妈妈表示这想法虽然自娱自乐但还不至于不靠谱。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我没有成功者的性格,也没有远大的志向,书已经看完了,我想把它送给下一个朋友,一个能比我从中获得更多收获的朋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柯艾略。这本书是顾芮送给我的,一句话说这本书就是讲的一个年轻人根据天兆来做事最后找到宝藏的故事。我还不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这本书对我影响还是有的。我相信上苍会给你指示,当我在做决定的时候会考虑周围出现的一些现象,特别是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更是会这样。这部小说的结局是那个牧羊少年从他接受的第一个指示开始,用了几年时间,跨越了好几个大洲,历经无数磨难,最后在他接受第一个指示的地方找到了宝藏。这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虽然有时宝藏就在身边,但不经历风雨,是不会发现的它的。我们所做的看似无用功,都是抵达终点不可缺少的部分。我的非主流脑壳也让我想,财富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开慧眼不得见。我们的健康就是财富,我们的年轻就是财富,我们的友谊就是财富,我们的亲情就是财富,有时候真的要兜一个大圈子,才能发现这一点。遗憾的是,很多人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老了。希望我们能想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在老去之前就有一双找到财富的眼睛。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这本书是小胖的表妹陈静仪向青年才俊赵文龙咨询之后推荐给我,然后找小星星送给我的。拿到书看到腰封上写曾获茅盾文学奖我才知道这部名著原来是中国人写的,我果然很傻……这本书语言比较精致,不属于我愿意模仿的那一类。这就好像我说我不愿意拍糖水片一样,乍一看以为很有追求,实际上是因为实在不会拍糖水片,拍出来跟潲水片一样,让我怎么有心思去拍糖水……这部小说是以两条时间线来成书,大致是韩子奇小时候和成年后的故事。遗憾的是这本书还在读,到现在都没有看完。不是这本书不好,至少它还是吸引我的。但我实在少有这种看大部头的经历,如果这也算大部头的话。书的内容和好坏都说不出什么来,也不知道能不能作为了解回族的教材。我身边总共就两个比较熟悉的穆斯林朋友,一个是教我开车的苏哥,一个是赤裸裸地爱着暴躁哥的马蕾蕾。他们两位都还算对自己的民族和宗教有较深认识和认可的人,和他们交流也许能了解更多,了解到更有时代性的穆斯林的知识。

《中国足球内幕》,李承鹏。这本书看着玩,看不看影响不大。因为我不是足球界的人士,没钱没资本,那些玩法离我太远。也许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内幕,也并不全是阴谋论。我们知道得太少,用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话来说就是“too young,too simple,too naive!”

《我的奋斗》,罗永浩。一个真诚的痞子比衣冠禽兽要好很多,老罗属于前者,我介于两者之间,更偏后一些。这本同阿道夫·希特勒自传同名的书基本上是他去年各处演讲的整合版,写的是诸如他用诚信的毛片交易换来的非洲某国面包二王给他的投资之类,他如何通过不耍流氓的方式办成了很多事情的故事。老罗想促进一个真诚的世界,倡导真诚平等的努力和奋斗。但是我还是很悲观地认为,不耍流氓的成事是罕见的,暂时还不具备普遍性。他们那一陀人的成功暂时还不可大量复制,虽然比较成规模,但这就好像我们永远对巧合津津乐道一样,对更多不具巧合的事件视而不见。

《佛祖在一号线》,李海鹏。雷璐瑜送给我的,这是一本好书。看到李老师讲自己事情,讲自己的见闻,我也在看着自己的心。看这本书有两个感觉,一是心有戚戚焉,我也这么想的,有点意思;一个是他居然这么想,有道理也,有意思。就好像开启了另一扇窗户,让自己看到更多,也拥有了另一种思考的能力。我还曾感叹过他能把好多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语句用得恰到好处,十分精彩。“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样的句子都能贴切地用在题目上,我要是把我有限的储存也用出来,那这十三该装到什么地步啊~~前段时间在成都的地铁上还在想,不是佛祖,也能在一号线,哈哈哈哈。好在哪里具体说不上来,但这本书重点推荐一下,是专栏的合集,应该能适合绝大多数人看,也比较能看得进去吧。特别适合放在厕所里,长度适中,看一篇就可起身,有益身体健康。书香压过秽气,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不管怎么说,这个人对我是有重要意义的。我读的第一本不带图画的书就是他写的,而且还让我觉得满是字的书也有看头。不管韩寒已经做了多少改变社会今后可能还会改变世界的事情,但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不得不说我受他的影响很大。一本看起来东拉西扯的书,里面藏了多少的信息。曾和小鑫鑫探讨过这本书,发现互相都有对方没看到的东西。韩寒的东西有没有被我们过分解读,这个也就说不定了。不少人表示不喜欢韩寒的小说,喜欢他的杂文。我对这些都不懂,好和不好的标准也不知道,我唯一还能判断一下的事,他的书我都能读下去。

《瞬间的背后》,乔·麦克纳利。这是夏溪老师送给我的一本画册,我好生喜欢。这本画册在摄影来说已经不算是初级读物了,必须有一定基础方能看懂。但里面基本上都是玩灯的内容,我基本不会。这本书里面充满了作者的摄影技巧,幽默与智慧,以及丰富的感情。在国内摄影教材一半以上内容都是在讲photoshop的环境下,这书简直就像润洁一般滋润了我的眼睛。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本画册。

《过得去》,杨葵。讲的都是作者自己在做编辑工作中的事情,这人不熟,写的内容也不熟,不过有一些其他人的轶事。当故事看了。

《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这是我二次开读的一本书,初中时候买的。当时买的时候看了一遍,没怎么看明白……后来得知这是暴躁哥最喜欢的一本书,我回家又拿过来读,还和暴躁哥的译本对比了一下。再读这本书,感觉已经不一样了。就好像小时候去过一个地方,是一个印象,长大后再去,已经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了,就好像去了两个地方。本来就是写给大人看的童话,长大了再看真是充满了对成人世界的嘲笑。

《此时此地》,艾未未。我知道艾未未这个名字是在初中,了解的是80年代在美国的他,感觉是个有意思的不靠谱的年轻人。这两年他的名字疯狂进入我们的生活,好多大型重要建筑和装置艺术都是他干的,也做了好多政府不喜欢的事情。拍的纪录片被和谐掉,出庭作证还被打,连开个淘宝店卖瓜子帐号都被封掉了。看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多么差,稍微有点绕的地方我第一遍都看不懂,常常看了下来脑袋一片空白,需要重新看一遍。我的脑袋逻辑性太差,想要锻炼,不得要领。

《古文观止》。好些名文的集合,谁编的不知道,我看的应该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用来朗读的,我虽然先天条件不好,但比较喜欢朗读。古文琅琅上口,读起来比较舒畅。文言知识不扎实,不能看一篇立马懂一篇,还得慢慢看,慢慢翻译,跟学洋文似的。因此更多地是朗读中学学过的篇目,熟悉,能马上就明白,眼前出现美好画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这也是一本没有看完的小说,几度开始,又几度停止。因为主人公一直在自言自语,我有心思了就听他念叨念叨,但我手边有意思的书不少,更多时候就懒得听他念叨了……看完再说吧。

《围城》,钱钟书。绝对是一本精彩得无与伦比的书,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高一的夏天。我十分不情愿地回到绵阳的学校去补课,十分痛苦,还好我带了这么一本书。那段不快乐的暑假时光留下的唯一美好印象就是看这本书了,里面的人物一个个都要跳到我面前来似的,大家都在极尽所能地装十三。我看一本书觉得如果能从中学到一个有用的道理就够了,因此我在看《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看到曹操的办事态度——“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的时候,觉得我已经找到了这本书最宝贵的饿东西,就没有看下去。《围城》这本书能提炼的东西太多了,然而这样的情况下能我仍然找到了我认为最有用好用又实用的道理,有兴趣的男同学可以私下探讨一下。注意,只和男同学交流这个问题。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书后那篇杨绛先生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我也好喜欢。里面说到了钱钟书的姆妈,看得我十分感同身受,觉得就好像在写我保保一样,对我是多么重要的人。

《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这本书我曾经有过一本,但没有读下去。可能跟我一开始就读序言有关系,看书原来是不能先看序言的,真的很影响阅读兴趣。序言和后记都应该在看完书之后去读,这样能对一本书有更完整地了解。试想如果看《老人与海》的时候先看了序言,可能就完全看不下去了。这本书是在火车上看的,带对了一本书能让火车上的时光好过不少。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我仍保有极大的阅读兴趣。我看到的是故事,小鑫鑫给我上了一课。我暂时还没有看出来他看到好处,但我相信看完之后我也能有所体会的吧。

《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这就是我看了好多遍的几本书之一,虽然这不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但它构成了我最基础的一些部分。我习惯于把任何事情都以轻松的方式来表达,不管是多么大的困难与多么深的痛苦。有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甚至觉得我不正经,但我自认为比假正经要好一点。我曾经把一个比较痛苦的经历给妈妈讲得哈哈大笑,好像在听周星驰说评书似的。我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书是因为它里面写的内容好玩,里面写了好多好玩的人和事,冯导演把解闷献给你。

大概就是这些了,有遗漏的说明没记在心上。我喜欢的书或者说我愿意看的书不在思想高度,不在实用价值,只在乎是不是有意思。有意思是我对诸多事物的最高评价,也是我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准则。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厕上、马上、枕上。我专门看书的时间不多,基本上严格遵循了欧阳修老师的三上原则。这一年看的书对爱看书的人来说真的只是根毛,和我爱书如命的表弟相比差太多,但对我来说已经是个大大的进步了,这和大家的关心是分不开的。前两天看了个广告,说我们需要的不是facebook,有时候只需要face a book就好了。虽然我还在弄这么长个废话,但我

再次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一部分

这是我在今年9月2号写的唱片废话中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第一部分。这东西写出来当时是有特殊用途的,快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我写不下去了,就没有继续写,想法也没有实现。那个时候我大学最精彩的一段时间还没有到来,因此这一篇里也只是在平静地写前面的三年,只有铺垫而没有高潮。这段时间思想波动比较大,心态已经和写这东西的时候完全不一样,里面说到的或许已经和现在想的不一样,现在想的在里面也没有出现。不过今天天气不错,想到还是让它晒晒太阳,于是都没有再看一遍就把这部分先贴出来吧。

 

——————————————最朴实的分割线————————————————

 

故事是这样的,在用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来玩了自以为是摄影的摄影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妈妈用了当时我想都没想到的巨款为我买了一部数码相机,佳能S5(已停产的不存在广告嫌疑是不?),那是2007年的夏天。

接着我就进了大学念书。在这个号称拥有四川高校第二大图书馆(三年之后反应过来,可能性很低,不过一直未求证)的地方,我用了大一第一学期的课余时间和所有高数课的课堂,看完了我能找到所有关于摄影的书。不管是花里胡哨图片册,还是所谓的摄影技巧指南,甚至七十年代纸张泛黄掉页严重几乎没有图片的新闻摄影理论,我都给囫囵看了一通。隐隐感到哪些图片好看,哪些东西喜欢。但仅仅是隐隐的,而且说老实话,那个时候喜欢的类型喜欢的片子太多了。

接着就是接受初级的摄影教育,从光圈快门什么意思,到构图窍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除了狂捏快门之外,就是继续到书店找关于摄影方面的书来看,然后在网上看文章、看图片。网络真是个好东西,找到很多同好。也分几个层次,宗师级的,基本上没有交流过,只到他们的个人网站去看过图片;大师级的,偶尔交流两句,多在咨询,很难想象大家都是同龄人但是他们的水准是如此之高,业余也不输专业;高手级的,学习的主要对象,进步的直接援手,很多问题可以问,很多东西可以学,偶尔有自己稍微熟悉一点的东西,还可以将谈话上升到“交流探讨”的高度。

一年下来,不敢说进步有多么大,但是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实在向上走的,虽然艰难缓慢。从拿到自己的第一部相机开始,我就保持一个习惯,至少有一个相机二十四小时保持在离自己一米的范围之内。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小唐老师没少因为这个事情看我不爽,说我纨绔无聊装十三。虽然我解释过很多次,但他依然不爽我。虽然他可能现在依然因为这个事情不爽我,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感情。小唐老师是率真而诚挚的,也有不少同学更为含蓄地说过这个问题,他们问我,你为什么一天到晚多带着相机那?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支支吾吾把想说的东西抖搂半天才能说个大概,后来问得多了,也像赵本山周立波接受采访似的,总结出了一套标准答案,随时应付记者,胡说八道张口就来。当然,我只有一句话。后来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回答说,我随时都有相机在身边,但是仍然错过了很多场景。如果不带在身边的话,那错过的将更多。随着一个又一个同学点头张嘴发出“哦~”的音时,我心中在呼喊,唐智松松,你在这个时候出来说我装十三,我就只能低头认罪了。

说话虽然装了,但我对摄影的热爱依然是真诚的。我也看到过很多网上的朋友拍摄的几乎要眼睛不离开取景器才能拍到的画面,心中暗暗佩服。这样的境界又岂是随时有个相机在手边能够达到的。

在一年级结束的那个夏天,爸爸妈妈给我这个不抽烟不吸毒不打牌的儿子换了一部相机,也就有了我的第一部数码单反。我很感谢爸爸妈妈对我兴趣爱好的支持,而且我惊奇的发现,一年以前觉得S5真贵啊,一年以后对数码单反的价格也能坦然接受了。因为相机,让我这个没见过大钱的人居然对钱也有了一定的麻木感。我想,那些骨灰级的摄影器材爱好者们,可能就像印钞厂里的工人一样,看到大量人民币也能淡然处之了吧。

接下来又用数码单反操了一年,让我熟悉了单反的原理与使用,对常规焦段也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概念。因为学校的性质以及地理位置远离省内文化中心,所以学校在摄影上的整体水平并不算高,我这样的货色偶尔也能在学校级摄影比赛中拿拿奖金什么的。当然,这样的比赛评奖也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我因为这些因素占过便宜也吃过亏。对占的便宜虽然不大我仍然表示很开心,对吃的亏虽然不大我还是要说一句很坦然。其实我觉得自己正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下玩,因为既能拿拿奖满足满足虚荣心,也能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如果在一个满是武林高手嫩雀儿无法飞翔的地方,我恐怕已经两年没有摸相机了。这种性格是作为四川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巨大缺陷,同时也组成了我幸福生活的基础部分。

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学校最知名的气质男,四川养猪界摄影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潘泰克斯boy小鑫鑫,经过股海沉浮、商海打拼凑出来了三千三百块钱。本意是想买个公主头,做做驸马爷。谁知恰逢公主头飞涨,卖家瞬间提价三百。要知道看似区区三百块钱,不仅是接近百分之十的提价,更是他潜心分析出来的妖股600111的一手一涨停啊!小鑫鑫拿出应有的气节,果断向卖家说,NO!然后买下一台contax G1+G45,这就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作为没有承认过的小鑫鑫忠实粉丝,我没有理由在他开始玩胶片之后还不紧跟他的步伐。小鑫鑫有很多模式,时而他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对图片的各种细节孜孜不倦,时而他又是一个摄影器材爱好者,向我灌输很多他最新搜集的器材信息,从评测到价格,不一而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他说的一款还不错的相机,好像是我初中毕业旅行时候的机器。放假回家找了出来,便开始跟着小鑫鑫一起稀里糊涂的玩胶片。

在第三年里,我从亲朋好友、同学老师那里找来了我能找到的各种以低端、便宜、老旧为特色的胶片器材,狠狠玩了个够。这一年,我从苏涛那里学会了冲洗黑白胶片。虽然我器材、药水和操作都很粗糙,但是看到图像显影在底片上,心中还是充满了欢乐。苏涛是我以为的学校最后一个会冲洗胶片的人,我学会之后,因为玩胶片,小鑫鑫和小日天也掌握了这门手艺。

大学就这么平淡无奇的进行着,大家心中都充满了乐趣。

吴尔开希说,我们要的是耐克鞋。结果现在大家又开始穿回力鞋了。
你说这世界真是太有意思了。

请甲同学向乙同学问声好
 说 (14:15):
可以帮我问好不哦?
 说 (14:15):
自己问好更显诚意

我觉得现在人和人的联系太容易,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是却有了一些距离;飞鸽传书或者捎个口信,虽然传递的信息早已没有了时效性,但有一种温暖却无法替代。
后来收到信息说,虽然不是亲自问候,但还是感觉到了真诚。
我又想精想怪的,但是结果表明似乎有一定道理……
写到这里我都想对自己说一句:哥,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做作……

都会好的

总会有的

那些风雨

还有阴霾

关于未来

就请你坦然

不要离开

不要离开